‌全球量子密钥分发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 多国科研团队公布核心难题解决方案‌

2025年03月31日 阅读 14

近日,国际权威期刊《物理评论快报》发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团队的研究成果,成功实现无中继光纤量子密钥分发的超长距离传输,在真实环境中突破803公里传输纪录。这项技术突破标志着量子通信网络构建迈出关键一步,为跨城市量子保密通信奠定基础。

三大技术瓶颈同步攻克
全球科研机构针对量子密钥分发(QKD)长期存在的技术瓶颈提出创新解决方案:

  1. 东京工业大学‌开发出混合型QKD网络架构,通过经典-量子信号同频传输技术,将城域量子网络部署成本降低67%,同时实现每秒12.5千比特的密钥生成速率。
  2. 欧洲量子通信联盟‌验证新型抗干扰量子光源模块,在强电磁环境与极端温差条件下,密钥误码率稳定控制在0.35%以下,为工业场景提供可靠解决方案。
  3. IBM量子实验室‌公布动态偏振编码协议,从算法层面消除中继节点的潜在安全风险,该成果已通过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一级认证。

行业应用进入加速期
英国国家电网、新加坡星展银行等12家国际机构近期完成量子密钥系统的商业化部署测试。测试数据显示,量子加密通道在应对新型量子计算攻击时,数据拦截识别准确率达99.8%,较传统加密技术提升两个数量级。
中国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地面站宣布升级新一代接收端设备,单光子探测效率提升至78%,大幅增强卫星-地面量子密钥传输稳定性。欧盟同步启动「量子通信基础设施」(EuroQCI)计划,目标在2027年前建成覆盖28国的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网。

标准化进程提速
国际电信联盟(ITU)成立量子密钥分发标准工作组,华为、东芝等企业主导制定的《QKD模块通用技术要求》进入最终审议阶段。该标准首次明确量子密钥生成、分发、存储的全流程安全规范,推动产业链上下游设备兼容性提升40%以上。

潘建伟院士在受访时强调:「量子密钥分发技术正从实验室走向规模化应用,下一阶段需着力突破芯片化量子光源与低成本探测器的量产难题。」据德勤咨询预测,全球量子安全通信市场规模将在2025年突破84亿美元,能源、金融、政务领域将成为首批核心应用场景。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