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国科研团队成功完成全球首个跨省域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网络的升级工程。该网络覆盖京津冀、长三角及粤港澳大湾区,总长度突破6000公里,标志着我国量子通信技术正式进入规模化应用新阶段。
量子密钥分发(QKD)技术作为量子通信的核心,通过量子态传输实现密钥的安全分发。基于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原理和不可克隆定理,该技术可从根本上杜绝通信链路中的窃听风险。目前国家电网、多家国有银行及政务系统已率先部署该技术,成功完成核心数据加密传输超10万次。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联合清华大学研发团队近日宣布,其新型量子密钥分发设备在合肥完成连续720小时无故障运行测试,密钥生成速率提升至每秒3.2兆比特,较国际同类设备效率提高4.8倍。该项突破为量子通信设备的小型化、低成本化奠定重要基础。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已正式将我国主导的量子密钥分发协议纳入国际标准草案。欧盟量子通信基础设施计划(EuroQCI)技术负责人表示,中国在量子通信网络建设方面的经验为全球提供了重要参考。据国际数据公司(IDC)预测,到2028年全球量子安全解决方案市场规模将突破150亿美元。
"量子密钥分发技术正在重塑网络安全格局。"国家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主任强调,"当前技术突破已解决城域范围内安全通信的核心需求,下一步将重点攻关星地一体化组网技术,预计两年内实现量子密钥的洲际安全传输。"
目前,北京、上海等地的量子通信地面基站已完成卫星对接测试,我国自主研发的"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累计完成天地密钥分发实验超2000次。随着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创新,量子保密电话、量子加密云存储等消费级产品有望在2025年前投入市场。